欢迎来到百色红魂教育服务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英雄人物

韦杰三

发布时间:2021-03-09 浏览量:971 来源:中共梧州党史人物传:第一辑
    “我的心甚安,但中国快要强起来呀!”这是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韦杰三烈士临终时的遗言。

    他,是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中所赞誉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也是朱自清教授在《悼韦杰三君》中反复称赞和怀念的“一个可爱的人”。

    韦杰三,号继文,曾用名崎卉、守愚,1903年2月2日出生于广西蒙山县新圩镇猫耳塘的一个壮族农民家庭。他刚1岁多,母亲便离开人世,年幼的韦杰三,只好靠祖母和姐姐提携、养育。

    韦杰三8岁开始入村里私塾读书。读了两年,因家庭迁居新圩,他便转到新圩初等小学学习。12岁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在高等小学里,他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良,“每试必在三名前”。他不仅学好功课,而且经常阅读《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等进步刊物。同时,他很喜爱图画,并开始给《儿童教育画》杂志投稿。1915年,他便在《儿童教育画》杂志上发表3篇画稿。

    高小将毕业时,他很羡慕上海的文明,想到那里去读书、做学问。他曾对同学这样说:“如果上海的学校肯收我做校役,我也有机会去研究好科学了。”

    高小毕业后,韦杰三没有立即报考中学。为了提高其国文水平,他先到本县古排村国文专馆读了1年,本想继续升学,因家庭经济困难,故不得已暂到本县第四区第二国民小学担任初小教员。但他立志升学深造,半年后,他于1917年秋考入梧州道立师范学校。那时,家里希望他将来能做大官——由做十年八年的书记再升官。但他却立下这样的志愿:毕业回本乡办1间“不许早婚和盲婚的男女模范的学校”,并打算用自己家所有的财产,作为办学的经费。他在师范学校读了一年,因家庭经济难以供给,便停学在家自修。二哥叫他从事畜牧业和种果树,祖父母又要他给一个连长当书记,但他都不愿意。不久,其祖父病逝,家人以分家在即,逼他于1918年12月与杜莫寨一位李家女子结婚。婚后,双方感情不投,他心里很痛苦。1919年春,他设法向亲戚、朋友筹借数十元,便前往广州继续升学。先就读于慕黎英文专馆,半年后考入广州培英中学。

    在培英中学期间,韦杰三的思想非常活跃,纵横驰骋,他不仅认真学好功课,而且积极参加社会工作。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他曾充当工读生,利用暑假时间在书局或校务室做工,或当学校阅书报室的管理人员。

    192O年暑假,韦杰三从广州回家度假。他热情地向乡人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在本乡通俗演讲十几天”。同时,他勇敢地起来反对家庭封建包办婚姻,提出与自己感情不洽的妻子离婚,表示坚决“和造旧礼教恶社会宣战”。

    韦杰三在小学时便初露其写作才能,在中学时,其写作才华更进一步发展,他先后在《培英杂志》、《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独刊》等刊物上发表了百篇富有理想、有抱负、刻苦自励、奋发上进、向“恶社会”挑战的诗文,其中在《培英杂志》上便发表66篇。

    1922年夏,韦杰三在广州培英中学毕业后,经香港、上海赴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因他在该校担任学生自治会的周刊编辑,曾在该刊上发表文章,评论校政,触犯了学校当局。半年后,不得不转学到吴淞中国公学。本来,到上海学习,是他早就梦寐以求的愿望,但因家庭经济困难,1923年夏,他被迫辍学,回蒙山县立高等小学担任英语和音乐教员。

    韦杰三一回到蒙山高等小学任教,便同进步教师黄成业、陈云豹及校长蔡挺生等一起合股,在旧圩亭街开设源生和书店,销售《向导》、《新青年》、《学生杂志》等革命书刊。同时,他还发动县城各校师生,上街宣传演讲,宣传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和妇女解放等道理。这一年,他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双方同意下,终于妥善解决了长期苦恼烦闷的封建婚姻问题。

    1924年,随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工农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同年秋,韦杰三为了继续深造,筹借了一笔资金,怀着救国救民的宏愿,设法又到上海,投奔革命气氛比较浓厚的上海大学,进入该校本科英文文学系学习。该校是中共为培养革命干部而倡办的一所革命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为追求革命真理而来读书的。韦杰三和进步同学一起,积极在课余参加社会爱国活动。

    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惨案。上海大学与其他大学一起,在中共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高潮。韦杰三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宣传和罢课活动。不久,英帝国主义认为上海大学是共产党的“赤化”学校,说五卅事件是上海学生首先造成的,因此,他们以强蛮的武力封闭了该校。同年秋,韦杰三被迫离开上海大学,正当他考虑转学到别校继续升学时候,北京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招收大学一年级学生,韦杰三欣然应考,以优秀成绩被录取进入清华园。

    韦杰三刚到清华时,通过同乡苏甲荣的介绍,认识了著名文学家、清华大学部国文系教授朱自清。他对朱教授的学问及“诲人不倦”的精神很钦慕,曾到清华古月堂朱教授的住处请教,并热切希望能转到朱教授任教的班级学习。但他听了朱教授的解释,知道不方便变动时,便安心学习,笔记也做得很详细。这一点,给其国文课教师钱子泉教授留下良好的印象。

    在清华学习期间,韦杰三待人谦和,乐于助人,“对其社会学校之服务,则不遗余力”。他平日沉默寡言,刻苦学习,但一谈起国事,却滔滔不绝,慷慨激昂,娓娓动人,不仅敢于抨击社会、学校的不合理现象,而且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朱自清教授称赞他“年纪虽轻,做人却是有骨气的。”

    韦杰三勤俭耐苦,他在外地读书八年来的费用,一小半是靠自己休学当教员或勤工俭学挣来的,一大半是向人告贷借来的。他经常被“穷魔”所折磨。他在《我的苦学经过谈》一文中写到:“以我一个孤儿,既要自己设法苦学,又常受精神上的痛苦,使我读书难成,我忍不和他誓死宣战?啊!我的同病想怜的人们,别胆怯!别灰心!奋勇上!战胜穷魔!革除专制!成功的神,正在默助着你啊!”“我以后仍须继续奋斗下去,决意要打破难关,俾学问稍有成就,一则不负初衷,二则可以尽力帮助与我同病相怜的后来者”。为了“战胜穷魔”,韦杰三给清华学校大学部学生会起草了关于请改奖金制为借贷与工读制的信。

    1926年3月18日,是鲁迅先生称之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时,因英、美、日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大沽口事件”,向中国北京政府提出撤除天津大沽口国防工事等无理要求,并发出最后通碟,限48小时内答复。这引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在共产党人李大钊、赵世炎、陈毅等领导下,北京各界10余万群众,于3月18日上午10时左右,集中到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大会”。会后,举行规模盛大的示威游行。具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韦杰三,他虽酷爱学习,但国家的危亡,已使他无法再安心读书了。他和广大爱国同学一起,放下手中的书本,积极参加天安门前的国民示威大会和会后的示威游行。他热血沸腾,情绪激昂,沿途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拒绝八国最后通牒”等反帝爱国口号。当游行示威队伍走进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院内时,执政府卫队竟向手无寸铁的爱国群众开枪射击,并以马刀、刺刀向徒手群众砍杀。顿时,胡同里死尸枕藉。当群众向街口夺路而出时,守卫和预先埋伏的匪徒即放排枪射击,群众纷纷倒地。据统计,在三一八惨案中,当场死亡者26人,重伤200多人,重伤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的又有21人。韦杰三是这21人中的一位。当时,他在军阀惨无人道的弹压下,腹部连中了4弹,倒在血泊之中。流了三、四小时的血后,一位姓马的同学冒险前来辨认,先扶他到钱粮胡同一医院,因该院已住满这次惨案中的受伤群众,医生忙不过来,便转送入协和医院。这时,他的脉膊极微,呼吸微弱短促,面庞瘦白,体温极低,处于半昏迷状态。医生把他安排在重病号病房,立即给予输血抢救。

    19日早上,韦杰三的精神虽然好一点,但伤口发痛而辗转不舒,体温忽高忽低,口干气臭,两便不通,医生给予插入橡皮导尿管,尿仍不来,肚痛很难受。中午,医生决定给予开刀做手术。他知道自己伤势已危重,便认真地对守护在旁边的乡友陈云豹交代了后事。开刀后,发现韦杰三的肠子、膀胱、阴囊都被子弹穿破,医生只好用小橡皮管由脐部下方割口通接膀跳,这时,尿血一起流出,分不清尿和血。

    20日,韦杰三的大肠发炎,发高烧、气喘、狂燥,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他在昏迷中,怒骂“段贼兽心,何为以我为牺牲耶”,当他听到校长肯担负医药费及给予尽心营护时,他很激动,要了纸笔,在乡友搀扶下,颤抖着手给校长写下了几个字:“校长,穷且益坚!我是个无用的人,怎能承受你的恩爱?”临终时,他犹念念不忘祖国的振兴富强,深情满怀地希望中国快要强盛起来。

    至午夜,韦杰三病情恶化,气喘更加严重。医生给予打吗啡针和输血,但终抢救无效,于21日凌晨1时48分,与世长逝,年仅23岁。

    噩耗传来,清华园的师生无比悲痛。22日下午,学校派学生代表300多人到王府井大街迎柩回校。下午4时,其灵柩抵西校门时,全体同学和教职员工列队迎祭。灵柩停放在礼堂内。朱自清教授亲自前往礼堂向韦杰三遗体告别。3月23日,朱自清怀着愤慨心情,写下了声讨封建军阀镇压爱国群众的战斗檄文——《执政府的大屠杀记》,文中写到了韦杰三的被害。24日,清华礼堂挂满了挽联和花圈,学校举行了追悼韦杰三的大会。会上,由乡友陈云豹报告韦杰三的生平事迹及牺牲经过。接着,宣读祭文,赞扬韦杰三的反帝爱国斗争精神,揭露封建军阀的滔天罪行。会上,许多人流下悲痛的眼泪。

    韦杰三烈士的遗骨先被安葬于清华园内“水木清华”北面土山之阴,不久移至圆明园与三·一八诸烈士合葬。同学们为烈士写了这样一副挽联:“碧血溅都门,丹心照清华。”清华学校同学们为了继承韦杰三烈士坚不可摧的爱国意志,特地从圆明园的废墟上移来一根大理石断柱,作为韦杰三烈士纪念碑,竖立在原烈士墓址旁,并将韦杰三的名字刻在柱基上,人们称为三·一八断碑。1957年,同学们曾把这一断柱纪念碑移到校图书馆面前的草坪上,以方便人们瞻仰。1985年,又复移回原处,与纪念闻一多的闻亭和纪念朱自清的自清亭毗邻而立。这一断碑,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残酷屠杀中国人民的铁证;是中国青年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捐躯的爱国革命精神的象征;它鼓舞“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韦杰三牺牲后,朱自清教授于1926年4月2日特意写了《哀韦杰三君》一文,文中说:“生死之理,我不能懂得,但不能再见是事实,韦君,我们失掉了你,更将从何处觅你?”朱自清还在该文中反复称赞“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表达了他对韦杰三的深切悼念和赞誉之情。

    韦杰三牺牲的噩耗传到他的家乡,家乡的1O00多群众,怀着悲痛的心情,于1926年4月,在县城西操场举行隆重追悼会。会场挂满挽联和花圈,其中一副挽联这样写着:“杰弟抛颅祭国土,三兄洒血献中华”。县立高等小学校长蔡挺生在追悼会上致悼词,赞扬韦杰三性慧志远、坚毅奋斗、为国捐躯的革命精神。

    1926年10月,清华学校学生会,把韦杰三烈士生前发表在《培英杂志》、《学生杂志》、《上海民国日报》、《觉悟附刊》等报刊上的作品编成《韦烈士纪念集》,刊载于《清华周刊》第26卷第4号(即387期)上,以资永久纪念。据统计,韦杰三短短的一生中,共发表了200多篇、数十万字的作品,表现了其惊人的创作热情和才能!

本站内图片、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制。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教学基地
红色记忆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 时政热点
  • 领导关怀
  • 政策法规
培训咨询 售后咨询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150776818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