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百色红魂教育服务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英雄人物

韦一平

发布时间:2021-03-03 浏览量:706 来源:广西红色历史文化
    韦一平,原名家惠,亦名瑞珍,是壮族和仫佬族人民的优秀儿子。

    苦娃谋求改变之路

    1906年11月,韦一平出生在广西天河县(今罗城县)下里乡短峒屯的一户贫苦农家。其父韦汝华,系壮族,而母亲则是仫佬族,都是勤劳善良、朴实忠厚的农民,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春种秋收,靠着不到十亩的贫瘠山坡地,种玉米、红薯养家糊口。

    韦一平在苦水中一天天泡大,他七岁时,父母亲吃糠咽菜、东借西凑了学费将他送入邻村里乐私塾,希望他能识些字,不说光宗耀祖,起码也不像父母一样苦守山村受穷。然而,苦撑不到三年,因家境实在贫寒交不起学费,韦一平被迫辍学。父母亲为此好伤心好痛苦,眼泪不知流了多少,韦一平也常常在梦中惊醒,四处乱抓寻找破布书包。年少的一平失学在家,白天帮父母打柴禾、割猪草,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也常和父母一起挑木柴到20多里外的四把圩换油盐。晚上,为了节省灯油,他早早睡下,但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想着读书,想着世道的不平:财主官家不劳而获,吃肉戴玉,子女读书快乐,穷苦的壮族、仫佬族乡亲终年拼死累活,吃不饱穿不暖,子女想读书,太难太难啊!韦一平想不通。

    年仅十来岁的韦一平当然想不通。那时候,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军阀连年混战,兵匪焚掠,土豪劣绅盘剥欺诈,穷苦百姓根本没有活路。不久,灾难降临韦家,韦汝华突遭土匪绑架,备受折磨恐吓而神经失常,母亲几乎哭瞎了双眼,韦家生计更加艰难。要改变这不平的世道,残酷的现实使韦一平萌发了到外面闯世界的念头,他常和好友们议论:“当今世道不宁,百姓苦难深重,大丈夫应谋求改变之路!”韦一平在苦难的煎熬中渐渐长大,父母亲想方设法给他娶了妻子,他自己也能挑柴炭到几十里远的宜山怀远和庆远镇贩卖,也有缘结识了庆远书店店员秦先生,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1923年秋,韦一平背着父母和妻子,和本村好友韦明秀离家出走,随秦先生千里来到广东三水县闯世界。

    矢志革命

    此时的广东,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最活跃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孙中山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广东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热潮。韦一平和韦明秀在秦先生引导下投入三水的工农革命运动。

    1924年春,在上海入党的邓熙农,奉命到三水创建共产党组织,领导工农大革命斗争。从此,三水县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5月间,韦一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三水农民自卫军的骨干。为了矢志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和不耽误妻子的青春,韦一平写信回罗城短峒屯老家,劝说妻子改嫁。7月间,党组织选送韦一平到广州农讲所学习,结业后留任职员。10月,他奉调参加广东国民革命军程潜部从事政治工作。同年冬,他又奉调到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后,他参加了第二次东征作战,打击军阀陈炯明和邓本殷,继而参加北伐战争,转战粤北和两湖,经受了革命战争的磨炼。1927年,正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胜利进行、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之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相继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革命陷入低潮。韦一平没有悲观失望,他满怀仇恨,先后参加了广州起义和海陆丰起义,用革命的武装斗争英勇抗击国民党新军阀的反革命屠杀政策。在海陆丰根据地,他担任中共区委书记。1929年秋,韦一平受中共广东省委的派遣,随李干辉等一批同志来到广西南宁,在张云逸的领导下从事兵运、农运工作。随后,又奉调思林开展农民运动,协助县农会整训农民自卫军,扩大党组织,围歼土豪劣绅的反动武装,为邓小平、张云逸率领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广西教导总队转移进驻右江地区准备群众基础。同年12月11日,韦一平参加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并率领思林农民赤卫军一部编入红七军第二纵队。不久,他奉调军教导大队学习,毕业后担任连党代表、纵队政治部宣传队长等职,随部队激战隆安,游击黔桂边,勇夺榕江城,回师百色,伏击入桂滇军,在保卫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艰苦转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指挥经验。

    1930年11月初,红七军主力集中河池整训,韦一平参加了中共红七军第一次党代会。会后,部队四个纵队整编为第十九、二十两个师,奉命离开右江苏区执行东进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韦一平担任营政委,指挥所部北上作战。11月9日,红七军离开河池,11日占领怀远。因敌重兵封锁无法渡过龙江进攻庆远,军前委决定挥师北上天河,遭国民党桂系军阀两个师前后堵截,红七军血战四把圩,折入三防休整,尔后转攻长安,受挫被迫挺进桂黔湘边。韦一平在四把坳血战中,熟识地形,为主力部队杀出重围起了重要作用。战局险恶,韦一平离家七载未闻亲人音讯,是多么想回去看看父老乡亲,转战中他三次路过家门而未能回到故里,只能将满腔热血和恋情化作力量,带领部队奋勇转战桂湘粤赣边,出色地完成了红七军首长交给他的战斗任务。

    长安激战后,红七军主力迎着刺骨的寒风,穿越苗家侗寨,继续北上攻打湘西重镇——武岗城,遭受严重损失,被迫折回桂北全州。在全州,邓小平召开了红七军前委会议,决定放弃执行进攻桂林的“左”倾冒险计划,沿着桂湘粤边游击前进,以图会合朱毛红军。1931年春,红七军历经艰辛激战,到达湘赣边苏区。不久,红七军投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反“围剿”作战。韦一平身先士卒,第四次负伤。由于脚跟中弹致残,无法随主力部队行动,只得留在湘赣边区治疗。伤愈后,奉调到湘赣红军学校任教导员,1934年改任中共永新县委军事部长,在红六军团长征前夕,调任湘赣省军区武装动员部部长。他带着伤残,走村串乡,深入群众,努力扩大红军和培训干部,发展地方游击队,为巩固湘赣苏区而艰辛工作。

    “无产阶级的硬骨头”

    1934年7月,任弼时、肖克、王震奉命率领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向湖南方向突围西征,韦一平奉命留在湘赣边区坚持游击斗争。

    这时,敌军五个师在地方反动警团配合下,对边区进行惨绝人寰的烧杀“搜剿”,苏区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在敌人的残酷摧残下,湘赣苏区红军损失90%,原中共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等领导人叛变投敌,并对红军游击队策反,四个军分区被打散,苏区党组织大部分遭受破坏,赤色群众因受敌人压迫和叛徒的欺骗而不敢与红军游击队接触,湘赣边党组织和红军余部濒临绝境。在这危急关头,韦一平又在与敌人的一次遭遇战中第六次负伤,他在战友们的关照下,辗转穿插于永新、安福、吉安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吃野菜、啃树皮、栖山洞、盖茅草,与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5年5月,韦一平带领近百人的红军游击队又遭敌人“搜剿”,被迫向莲花、攸县方向突围转移,部队被打散,最后仅余三人。但天无绝人之路,他们在攸县巧遇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韦一平犹如失散的孩子找到母亲,有多少艰辛困苦要倾诉啊!然而,他没有向谭余保诉苦,表示要重返宜春、安福、永新边界武功山区坚持游击斗争。谭余保听罢紧紧抱住韦一平,饱含泪花激动地说:“你是无产阶级的硬骨头!革命就需要你这样的人。”“陈洪时等一些人作了可耻的叛徒,这是革命营垒中的败类。他们的所作所为,动摇不了湘赣边区军民。湘赣边红旗决不会倒,革命总会胜利的!”休整几天后,谭余保抽调几位同志和补充了部分弹药,由韦一平率领返回武功山区坚持游击斗争。韦一平按照谭余保的指示,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发动群众,秘密恢复党和农会组织,扩大游击队,捕杀土豪、叛徒和密探,重新站住了脚跟。

    1935年7月间,韦一平参加了由谭余保在莲花县棋盘山召开的湘赣边区干部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游击区的敌我形势,总结了游击斗争的经验教训,确定了今后的行动方针。韦一平心里更加亮堂,表示一定要把毛泽东、朱德点燃的湘赣边区的革命火种保存下来,发展下去。会后,谭余保调韦一平到萍(乡)宜(春)安(福)边开展工作。韦一平总结在武功山区坚持游击斗争的经验,结合萍宜安边有山区又有平原、交通较发达、经济较富庶,和群众经过工农运动锻炼的实际情况,带领游击队员深入发动贫苦群众,敢于抓住时机打团匪、捉土豪、杀叛徒密探,很快就打开了萍宜安边的斗争局面。

    1936年春,中共萍宜安中心县委建立,韦一平担任组织部长。同年冬,他又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他不顾伤残的身体,不畏环境的艰苦险恶,领导县委成员,利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抗日救亡斗争高涨的形势,加强对全国革命斗争发展时局的研究,反复告诫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领导人要警惕谨慎,同时又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党的组织,迅速扩大游击武装,不断发展红色游击区域。到1937年春,萍宜安边地区已建立起十多个区委、特支和30多个党支部,党员有100多人,游击队更加活跃,挫败了敌人多次残酷“清剿”。在此基础上,韦一平又率领精干的游击队看望慰问被反动派迫害的烈属和军属,出其不意地捕杀反攻倒算的土豪、密探,使敌人失掉耳目。同时,深入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妇女会,开展抗租抗债反霸斗争,建立起一批秘密交通站,为游击队采购粮食、衣物、药品和搜集敌人情报提供了便利。由于中心县委实行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正确方针,萍宜安边的游击战争迅速发展起来,游击队分兵发动群众,集中对付小股敌人,取得较好的战果。1936年夏至1937年春,萍宜安边游击队多次袭击敌人区乡公所据点,可以—举歼灭敌军武警团数十人,连国民党安福县长朱孟珍也被我红军游击队俘虏,威震湘赣两省。在抗日战争爆发前,萍宜安边游击根据地已基本连成一片,成为以谭余保为首的湘赣临时省委和军政委员会领导机关的主要活动基地。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逐步形成。但国民党蒋介石消灭南方红军游击队的野心不死,湘赣两省国民党当局企图在短时期内消灭红军游击队。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和军政委员会领导人谭余保指示各地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干部,要百倍提高警惕,一定要保住来之不易的革命本钱,绝不能上国民党的当。韦一平领导中心县委和游击队严守纪律,增强警惕性,依靠广大群众,抓住时机,放手开辟了一些新的游击区,击破了国民党的多方刁难,挫败了他们妄图吞并、消灭萍宜安红军游击队的阴谋,胜利地渡过了三年极其艰苦的南方游击战争。

    出生入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实现全民族抗战,8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日作战;10月12日又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经陈毅的积极努力,终于和谭余保取得联系。韦一平听到陈毅传达党中央的指示,与久经患难的首长、战友相逢,感到无比的兴奋。11月,陈毅到吉安组建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后称办事处),调韦一平担任通讯处副主任兼吉安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2月又调任通讯处主任兼中心县委宣传部长。

    在吉安工作期间,韦一平以主要精力担负联络、整编下山游击队的任务,奔波于吉安、南昌之间,多次进出武功山、九珑山、铁镜山游击队活动区,传达、宣讲党中央的决定,动员湘赣边区游击队下山接受改编,同时又与国民党吉安当局反复交涉,解决下山游击队的军需物资供应、交通工具和行军安全等事宜,使部队顺利到达江南抗日前线。韦一平还陪同陈毅与国民党吉安专员刘振群谈判,晓以大义,促使刘释放被监禁的20多名共产党员和200多名革命群众。韦一平利用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和各种场合,向国民党军政要员和各界人士宣传中共中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推动成立各种抗日民众团体,掀起抗日救亡热潮。另一方面又秘密地和各地党组织联系,审查干部,恢复和建立了一批党组织,发展了党的力量。1938年8月,新四军驻吉安办事处撤销,韦一平被调往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担任领导工作。

    为了实现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中共东南局于1939年9月调韦一平赴苏北,以加强临时工委的领导,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行前,组织部长曾山勉励他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的决策,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开展建党、建政工作,迅猛发展地方抗日武装,为新四军向北发展创造条件。迎接韦一平到达苏北敌后的是中共苏北临时工委书记惠浴宇。韦一平虚心向工委的同志学习,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很快摸清了苏北敌我友三方的情况,将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12月,曾山到苏北视察,传达东南局关于成立苏北特委的决定,任命韦一平为书记,惠浴宇为副书记。他俩互相尊重,齐心协力,为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积极贡献。惠浴宇后来回忆道:韦一平“对上级的命令,无论有多大困难,他总是千方百计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1940年6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指示,叶飞率领新四军挺进纵队进军苏北。部队进驻郭村,势孤力单。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与日、伪军勾结,妄图趁我军立足未稳将挺纵围歼。为了扭转危局,挺纵司令叶飞和韦一平、惠浴宇等反复商议,研讨敌情,决定发动郭村保卫战。为了保证战斗胜利,韦一平领导苏北特委进行紧急部署:首先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随即将这些党员骨干派到各地,迅速发动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其次是大力开展统战工作,揭露韩顽勾结日伪反共的阴谋,争取各界同情和支持新四军;加紧兵运工作,布置地下党员带领国民党李明扬部第二纵队第八支队及第五支队四大队举行起义,加入新四军。在战斗前夕,韦一平率领特委机关干部星夜动员群众参战,青壮年协助部队挖战壕、修工事,老孺妇女磨面做干粮,全力支援郭村保卫战。28日战斗打响后,陶勇、陈毅、粟裕等先后率领新四军江南主力驰援苏北,7月4日发起全线反击,直抵泰州城下,给顽军沉重痛击。韦一平领导地方党政群团体全力支援,为郭村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7月底,韦一平率部随陈毅继续东进,参与了黄桥决战的支前领导工作。他和陈丕显、管文蔚、惠浴宇慎密研究,共同制订了支前方案,发动黄桥工农商妇等各种抗日团体数千人参加筑工事、绑担架、做军鞋、印传单,派出纠察队侦察敌情,放哨巡查。黄桥全镇60多个烧饼炉昼夜煎饼,香飘数里,一派全民支前参战杀敌的景象,创造了黄桥决战胜利的群众基础。

    1940年9月,由于江南新四军主力进军苏北,苏北成立了中共苏北区党委,陈毅、陈丕显分任正、副书记,韦一平任区党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兼泰兴中心县委书记。他根据区党委的指示,领导泰兴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为巩固和发展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0月,黄桥决战胜利,南下的八路军和东进的新四军会师苏北,华中的敌后抗战进入了新的阶段。

    为了适应抗日斗争发展的需要,中共苏北区党委于1941年3月改为中共苏中区党委,统一领导第一、二、三、四地委、行署和军分区。韦一平担任苏中区第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此时,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驻泰州的顽军李长江部7000余人公开投敌。8月起,日伪军1万余人对苏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第三地委辖区所有城镇全为敌军占领。在险恶的形势下,韦一平带领地委机关,不断转移住地,在与敌人“捉迷藏”中组织群众继续开展减租减息,加强民兵和地方部队的建设,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寻机歼敌,最终夺取了反“扫荡”的胜利。在危险的时刻,韦一平常常乐呵呵地哼唱着广西小调:“生有娱乐开心之处,死后无需葬身之地。”以坚定同志们的斗志。韦一平在第三地委,一再强调这里是平原水网地区,没有山地依托,但人烟稠密,只要我们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个“人山人海”,不仅可以生根,而且还能迅速壮大,关键在于我们要正确执行党的减租减息政策,发展生产,精兵简政,严格实行“三三制”政权,广泛开展持久的抗日游击作战,任何敌顽都会为我们所打败。

    1942年12月,韦一平调任苏中第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和新四军第十八旅政委。第一地委辖江都、高邮、宝应三个县,是苏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不时遭受日伪顽的“扫荡”。韦一平经过紧张的调查,发现该地区抗日民主政权薄弱,部队给养困难,严重影响了对敌斗争。他从这一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地委扩大会议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政权不巩固,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我们的部队再能打,也是鱼大水浅,腾跃不起来。”根据他的建议,地委决定狠抓抗日民主政权和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抽调一批部队干部去做地方工作,部队团营干部要在地方政府兼职,并将两个主力团地方化,分兵开赴敌占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斗争,创建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壮大抗日武装队伍。与此同时,韦一平还非常重视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严格执行“三三制”,切实把当地有名望的爱国进步人士和中间分子选进政府。他和旅长刘先胜亲自到高邮做“联庄会”、“大刀会”等绿林武装首领的工作,将他们率领的武装改造成为我党掌握的抗日民兵组织。经过韦一平领导的地委、军分区和第十八旅干部的积极努力,不到一年时间,困难局面根本好转。1984年陈丕显同志回忆说:“韦一平的领导不错,当时一分区的根据地建设很有成绩。”

    1944年3月上旬,为了巩固和发展苏中根据地,打破日军的“清乡”计划,韦一平和刘先胜率领第十八旅五十二团、高宝独立团配合兄弟部队,在叶飞指挥下,对日军占领的淮安县车桥地区发起攻势作战,经两昼夜激战,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0余人和伪军500余人,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纵横百余里地区的100万人民。车桥战斗是华中新四军采取攻坚打援、以打援为主歼灭日伪军的歼灭战范例。

    1944年夏秋间,日伪顽军对第三分区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梳篦扫荡”。此时,我苏中区党委又调善于应付危难局面的韦一平回到第三地委任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他采纳泰县县委书记彭冲的建议,针对敌伪骑兵多的特点和刚从北方调防不熟悉苏北地形的弱点,发动干部群众大挖“抗日沟”,阻敌快速推进,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取得反“扫荡”作战胜利之后,韦一平又致力抓紧根据地建设,使第三分区的局势迅速好转。

    1945年2月,韦一平调苏中军区第一教导旅任政委。4月下旬,他和旅长廖政国率部横渡长江,南下浙西,部队整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韦一平仍任政委。他以伤残之身,举横扫千军之戈,寸步不离地带着他的部队,胜利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5月起,粟裕、叶飞指挥苏浙军区各部队发起第三次天目山反击顽军战役。韦一平和廖政国率部协同兄弟部队纵横驰骋,从富春江打到安吉、孝丰,连战皆捷,屡立战功。7月,中共浙西地委成立,韦一平兼任地委书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韦一平与廖政国率领第四纵队进军杭嘉湖地区。9月中旬,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动猛烈进攻,夺取了浙西和浙东北抗战的最后胜利。

    生命壮丽辉煌的顶点

    1945年10月初,韦一平奉命率领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机关、中共浙西地委和第十支队一部,告别天目山区的父老乡亲,踏上了北撤的征途。15日,他们一行抵达江阴县杨舍渡口。晚上十时左右,韦一平率领800余名干部战士,乘坐中安号客轮北渡长江。起航不久,客轮因为连续运载末及维修,这次又是超载,出现了左右剧烈晃动等险情。

    韦一平沉着指挥,他当即下令减速前进。可是,当船航行到江苏泰兴县天星港三里处时,突然狂风骤起,浪涛翻滚。继而船底进水,而且越来越猛,于是客轮快速下沉。夜幕中,叫喊声、呼救声,震撼着寥廓江天。虽有停泊附近的渔舟赶来,但人多船小,获救的只有小部分战友。会水的凭藉意志,顶风劈浪,游向岸边;也有的爬上烟囱、桅杆求援。当时,韦一平完全有可能在警卫员帮助下免于罹难。然而,他想到的是全船干部战士的安危,他拒绝了警卫员带他泅渡登岸的要求,一把将警卫员连人带木板推下水去……

    中安轮遇难后,叶飞、惠浴宇等新四军将士失声痛哭,一遍遍地呼唤着韦一平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将他的遗骨安葬在扬州市平山堂烈士陵园,人民永远怀念这位壮族和仫佬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一平的老战友、原中顾委委员惠浴宇多次到韦一平牺牲的地方凭吊,他曾激动而深情地说道:“韦一平者,曾千百次地为人民出生入死,当他最后断然把生的希望送给了他的警卫员时,我敢说,他的生命达到了最壮丽辉煌的顶点,使他的人生价值和尊严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和升华。韦一平同志的英灵,融入了万里长江,永远永远奔流不息!”

本站内图片、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制。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教学基地
红色记忆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 时政热点
  • 领导关怀
  • 政策法规
培训咨询 售后咨询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15077681894
返回顶部